二:现代汉服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建立后,作为落后文明的一方,中国在主观上无论愿意与否,实质上在不停的接受或被西方文明所影响,在服饰上,也是如此,西式服装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而汉服只存在于考古文物当中。 当然了,那个时代中国在经济,政治上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没那个心劲也没那个想法去搞文化建设,作为断代了几个世纪的汉服,自然更不可能被人所注意到了。 ▲(美国摄影师镜下70年代的中国) 我想很多80后或者90后可能还记得每年的春节晚会,56个民族代表穿着自己民族服饰笑脸嫣然载歌载舞之时,唯有汉族西装革履的站在中间,要么使用旗袍(改良旗装)或者唐装(改良马褂)代替,没有人觉得不对,也没人觉得不妥。 ▲(1986年春晚,56个民族同唱一支歌,蒋大为) 慢慢的,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中外影视节目的传播,不但让老百姓第一次认知到清朝之前的服装和清朝有多不同,也因为日韩的文化输出(其实主要是日本吧,特别9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漫画电视剧动画电影在国内备受追捧)使得很多人,包括当年年幼的笔者诞生了一个疑问。 “不是说日韩文化皆学习中华的吗?为何他们的服装以及相应的文化(成人礼)会这么特别,这么高大上,而我们却没有呢?” 这个疑问也许并没有我上面描述的这么清晰,但即便是模糊的一个念头也会扎根在自己心底,只待某一天被唤醒。 ▲(日本成人礼和韩国的成人礼,中国成人礼冠礼和笄礼始于西周,终于明末) 时光荏苒,人类迈过了千禧年,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东西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 笔者依然记得2002年的时候,在暑假的一个夏天,人生第一次进入了网吧(当时还叫电脑室)。在一个小伙伴的帮助下,创建了一个账号,和电脑里面的机器人瞎聊半天。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叫QQ,那个机器人其实是活生生的人类…… ▲(早期版本QQ,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 互联网的方便之处就在于,天南地北无论彼此相聚多远,你的想法都可以通过一个叫网站的东西展现给所有人,也更容易找到相同理念的同伴。 2002年2月14日,"华夏血脉"在新浪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帖子,这是一篇阐述汉民族服装在历史上各种形态和对韩日影响以及清朝破坏了汉民族服装传承的罪魁祸首的一个贴子。 贴子全文算不上多么详尽完整,拿现在的标准看,只是一篇很普通的历史科普贴,但在那个年代,无疑这篇贴子为很多人普及了清朝服装和之前时代的不同,间接也为大多数人解答韩日民族服饰为何和我们完全迥异的疑问。 此后,借由着互联网的便利,慢慢的,有很小一部分人自发的开始身体力行的宣传汉服。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
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 ▲(被广泛报道的王乐天)
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李宗伟)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并且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 以笔者的角度来看,02年到06年之间,这些前辈们所做的努力可以看做是汉服复兴运动的萌发期。 也许他们并没有汉服运动这个概念,在没有一个主要力量(如政府,资本家)做推动的情况下,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彼此不相识的“散兵游勇”以惊人一致的行动去做这件事呢。 笔者认为可能由于以下几个共同点。 1.文化弱势下的反抗。 改革开放后,共产思想的没落以及市场经济的开启,发达国家优越的经济能力催生发展出的文化,商品,思想让国人目不暇接,极大的冲击了封闭贫困的国人心灵,无论表面承不承认,自卑感是当时国人共有的一种内心状态,这从当年但凡一个商品品牌都要取个不中不洋的名字就可见一斑,哪怕现在,这种自卑感依然存在于一些人内心当中。 ▲(那些洋气的中国货) 而长期在历史上是中国附庸的韩国和日本却处于美苏冷战的前线,各方面都得到西方的援助,很早就迈过了经济门槛成为了发达国家,而在经济的助力下,日韩的文化输出做得非常不错(尤其是日本),两下对比之下,国人更加自觉卑微。 ▲(80年代的日本,1981年日本人均已破1W美元,彼时中国人均不到300美元)
所谓弹簧压得越紧弹得越高,人在弱势之下会本能的开始反抗。哪怕是夸大,编造,以长击短等不客观和不理智的方式,这种状况在早期互联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如果比较年轻的同学没有经历过日吹德吹美吹围攻穷中的时代,可以通过现在越南人对中国的复杂情绪而窥见一斑,果然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在各种方面都神似啊…… 而日服的文化输出下,国人自然会容易想到日韩服的祖宗以及曾经中华辉煌的佐证之一——汉服。 2.对过去辉煌的缅怀 中国作为几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并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断绝延续的文明,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无可置疑的东亚霸主OR领袖,一件件的事实都让国人自豪,但随着中华文明成为了落后文明,即便中国人奋力追赶,依然与西方文明有很大的距离,正因为对这种距离的清晰认知,才会使人倍感失落。 清朝灭亡后,失落的中国人经历了一场痛苦的集体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优与劣都被彻底批倒批臭,这场批古运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改开前。 改开后,随着经济条件逐渐变好,也因为媒体传播的发达,很多人开始冷静下来审视,他们发现,很多传统文化不但没有想象中的腐朽落后,相反有种特别的厚重与独特。 而辉煌的过去和传统文化又密不可分,礼仪之邦,衣冠上国,这些词都和汉服分不开,自然恢复优秀的传统文化,汉服是最适合的载体。 3.文明的自我认同 上面也讲过,中华文明完美的错过了工业革命,也因此成为了落后文明,随之而来的百年国耻,日本入侵,改革开放前的窘困破落,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都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无情的把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民自尊刺个千疮百孔。 清末之时,康有为就鼓吹中国女性均嫁给白人,生下子嗣无论男女皆继续娶嫁白人,如此数代之后,中国人就能净化血统,成为优秀的白种人。 ▲(鼓吹全世界净化血统成为白种人大同的康有为) 民国时期,各路文人均向西张望,反思自我,这种反思从历史,传统,习俗,甚至是文字均严加批判,大家比较熟悉的恐怕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民国大师们由批判社会上的重重陋习续而上升到无论优劣均臭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由此上升到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种思潮在当时文人阶层是毫无疑问地主流观点,这种论调在2010年前更是有着很大的市场,即便2018年的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论调。 ▲(由批判糟糠文化上升到种族否定的民国大师们,图片网络随便找的,只是配图不要对号入座)
民国时期矫枉过正的集体反思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日本的侵略,日本人为了为侵略合法和便于统治,凭空捏造了一批诸如“崖山之后无中华”“日本是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者”等等荒诞的观点并大肆鼓吹。 讽刺的是,哪怕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有不少学者装模作样的探讨这些不实的东西,互联网时代更是被反中人士拿来做其论据,可见流毒之久。 ▲(…………) 新中国建立后,共产主义思潮在全世界传播,中国人也因为共产主义的带领产生了道路自信,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国内因为民生经济等原因选择改开,共产思潮瞬间跌入谷底,随着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大方向,大量引进学习西方的制度。成熟完善的资本主义体制生产下的商品文化知识无论优劣瞬间淹没了国人空虚的精神与窘困的物质需求。 你看,这跨越时间之久,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国人几千年来的骄傲自信被一点一点的抹去,最终只会产生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身为中国人,真是抱歉啊……” ▲(1985年的“巨作”,深受欢迎,一版再版)
|